水龙吟·过南剑双溪楼

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须长剑。人言此地,夜深长见,斗牛光焰。我觉山高,潭空水冷,月明星淡。待燃犀下看,凭栏却怕,风雷怒,鱼龙惨。 峡束苍江对起,过危楼,欲飞还敛。元龙老矣!不妨高卧,冰壶凉簟。千古兴亡,百年悲笑,一时登览。问何人又卸,片帆沙岸,系斜阳缆?

译文

抬头望西北浮云遮天,真想手持万丈长剑劈开阴霾! 人们说这里深夜时,常能看见宝剑的精光直冲星斗(“斗牛”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)。可我只见山势高峻,潭水空冷,月色暗淡。想点燃犀角照探水底(寻剑),却又怕惊动风雷,惹怒水怪(暗指政治风险)。两山夹峙中,江水奔腾,冲到高楼前又猛然收敛。我如陈元龙(三国名士)般老去,不如高卧凉席,饮冰消暑。千古兴亡、百年悲欢,此刻尽在登楼一望间。看那沙岸边,是谁卸下船帆,在夕阳里系缆停泊?(暗喻自己归隐)

赏析

《水龙吟·过南剑双溪楼》是辛弃疾晚年词作中的扛鼎之作,全词以"剑"为意象核心,通过登临观感展现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复杂心境。上阕开篇"举头西北浮云,倚天万里须长剑"即以雄奇想象破空而来,将西北沦陷区的"浮云"与象征抗金抱负的"长剑"对举,奠定了全词壮怀激烈的基调。词人借用"斗牛光焰"的宝剑传说,却在现实中只看到"山高、潭空、水冷"的苍凉景象,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,通过"欲燃犀探剑却惧风雷怒"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。 下阕笔锋转入深沉的历史感悟,"峡束苍江"的奔腾与收敛,恰似词人一生豪情被现实压抑的写照。"元龙老矣"三句表面是归隐之念,实则饱含英雄失路的无奈。结尾"千古兴亡"的浩叹与"斜阳系缆"的意象,将个人命运融入历史长河,在时空的宏大叙事中完成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叩问。全词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的跌宕起伏:从开篇的慷慨激昂,到中段的忧愤交加,再到结尾的苍凉悲怆,完美展现了辛弃疾晚年词作"豪中见郁"的独特风格。

素材来源:即梦AI、古诗文网

闽ICP备2025100300号-1

闽公网安备3505240200047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