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人生平

苏轼
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
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政治家
苏轼出生于书香世家,自幼文才出众、才情卓越。多次于科举试中脱颖而出,最终考取状元,步入仕途。可以说,苏轼早年是极为顺遂的。《凤翔八观》等。这些记游诗主要是苏轼在凤翔任上,游历当地历史古迹时所作,展现了他早期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观察,可借此一观其当时心境。
然而,苏轼的政治生涯却曲折坎坷。他因言论而立场,一生竟遭多次贬谪。
宋神宗熙宁年间,反对王安石,遭变法派排挤,自请外任。在任地期间,写下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・其二》,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;《江城子・密州出猎》,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。当时是自请外任,算不得被贬。
元丰二年(1079 年),苏轼因 “乌台诗案” 被捕入狱,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,经济上陷入困境,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《卜算子・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、《定风波・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、《念奴娇・赤壁怀古》等便是此时写出,坚守、豁达、从容、自己的人生失意与对理想的坚持,种种情感皆有之。
元丰八年(1085 年),宋神宗病逝,苏轼被重新启用,元祐八年(1093 年),宋哲宗亲政,苏轼再遭贬谪。期间写下《惠州一绝》、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等,虽历经磨难,依旧持乐观心。
元符三年(1100 年),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,苏轼北返。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(1101 年)病逝于常州。临终前,苏轼在金山寺见到李公麟为他画的像,题下 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(《自题金山画像》),回顾自己的一生,感慨身世的颠沛流离。
然而,苏轼的政治生涯却曲折坎坷。他因言论而立场,一生竟遭多次贬谪。
宋神宗熙宁年间,反对王安石,遭变法派排挤,自请外任。在任地期间,写下《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・其二》,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;《江城子・密州出猎》,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。当时是自请外任,算不得被贬。
元丰二年(1079 年),苏轼因 “乌台诗案” 被捕入狱,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,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,经济上陷入困境,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《卜算子・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、《定风波・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、《念奴娇・赤壁怀古》等便是此时写出,坚守、豁达、从容、自己的人生失意与对理想的坚持,种种情感皆有之。
元丰八年(1085 年),宋神宗病逝,苏轼被重新启用,元祐八年(1093 年),宋哲宗亲政,苏轼再遭贬谪。期间写下《惠州一绝》、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等,虽历经磨难,依旧持乐观心。
元符三年(1100 年),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,苏轼北返。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(1101 年)病逝于常州。临终前,苏轼在金山寺见到李公麟为他画的像,题下 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(《自题金山画像》),回顾自己的一生,感慨身世的颠沛流离。

李清照
1084年3月13日—1155年
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
李清照出生于诗书之家,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,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。李清照父母才学都很高,加之其本人天赋异禀,少女时便写下了《如梦令・常记溪亭日暮》,词中尽显天真烂漫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到了谈婚论嫁时,与太学生赵明诚相识,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喜结连理。两人志趣相投,常常一起研究金石字画,在书房中吟诗作词,相互唱和。这个时期写下《减字木兰花・卖花担上》,生动地描绘了李清照婚后生活的甜蜜与俏皮。
靖康之变后,北宋灭亡,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。在南逃过程中,他们多年收集的金石文物大部分散失,这对李清照来说是沉重的打击。后来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知府途中,因中暑病逝,李清照悲痛欲绝,孤身一人在乱世中漂泊,还要保护剩下的文物,生活困苦不堪。期间写下《夏日绝句》、《声声慢・寻寻觅觅》和《武陵春・春晚》等词。《夏日绝句》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丈夫临阵脱逃的羞愧;《声声慢・寻寻觅觅》抒发了她国破家亡、夫死身孤的悲痛和哀愁;《武陵春・春晚》写词人面对春天的美景,却因物是人非而无心欣赏,“载不动许多愁” 更是将她内心的愁苦具象化,让人感受到她的悲伤之深。
在孤独无助之际,李清照遇到了张汝舟,以为找到了依靠,便再嫁给他。但张汝舟贪图她的财物,婚后对她百般虐待。李清照发现后毅然告发张汝舟,宁愿入狱也不愿苟且。离婚后,李清照在临安(今杭州)度过了晚年,生活清贫,但她笔耕不辍,整理了自己与赵明诚的作品,继续在词坛耕耘。她在《打马图经》中以博弈游戏隐喻抗金,写下 “何事又作南渡想,不思北狩中原日” 的激昂诗句,表达了她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。
到了谈婚论嫁时,与太学生赵明诚相识,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喜结连理。两人志趣相投,常常一起研究金石字画,在书房中吟诗作词,相互唱和。这个时期写下《减字木兰花・卖花担上》,生动地描绘了李清照婚后生活的甜蜜与俏皮。
靖康之变后,北宋灭亡,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南迁。在南逃过程中,他们多年收集的金石文物大部分散失,这对李清照来说是沉重的打击。后来赵明诚在赴任湖州知府途中,因中暑病逝,李清照悲痛欲绝,孤身一人在乱世中漂泊,还要保护剩下的文物,生活困苦不堪。期间写下《夏日绝句》、《声声慢・寻寻觅觅》和《武陵春・春晚》等词。《夏日绝句》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丈夫临阵脱逃的羞愧;《声声慢・寻寻觅觅》抒发了她国破家亡、夫死身孤的悲痛和哀愁;《武陵春・春晚》写词人面对春天的美景,却因物是人非而无心欣赏,“载不动许多愁” 更是将她内心的愁苦具象化,让人感受到她的悲伤之深。
在孤独无助之际,李清照遇到了张汝舟,以为找到了依靠,便再嫁给他。但张汝舟贪图她的财物,婚后对她百般虐待。李清照发现后毅然告发张汝舟,宁愿入狱也不愿苟且。离婚后,李清照在临安(今杭州)度过了晚年,生活清贫,但她笔耕不辍,整理了自己与赵明诚的作品,继续在词坛耕耘。她在《打马图经》中以博弈游戏隐喻抗金,写下 “何事又作南渡想,不思北狩中原日” 的激昂诗句,表达了她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。

李白
701年2月28日—762年12月
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
李白青年时可用一句话来说,辞亲远游,求仕不得。五岁诵六甲,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,并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。开元十二年,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故乡,踏上远游征途,先后游历成都、峨眉山、渝州等地。后在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。期间多次谒见地方官员,却因遭人谗谤而被拒。开元十八年,李白前往长安,谒见宰相张说等王公大臣,均无结果,后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。
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多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豪情壮志,如《上李邕》中 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,以大鹏自比,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对自由的追求。
李白为唐玄宗献上《明堂赋》,后又在开元二十三年献上《大猎赋》,并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。天宝元年,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,李白被唐玄宗召进宫,供奉翰林,为皇上写诗文娱乐。但因他桀骜不驯的性格,得罪了不少人,如让高力士脱靴,后遭宫中人谗谤,被玄宗疏远,最终在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。
在供奉翰林期间,李白写下了《清平调》三首,如 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,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。被赐金放还后,他的心情较为复杂,既有对仕途失意的苦闷,又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在《行路难・其一》中写道 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,形象地表现出他内心的迷茫与痛苦;同时又发出 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 的呐喊,展现出他对未来的信心和不屈的精神。
离开长安后,李白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活。天宝四载,他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,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天宝十四载,安史之乱爆发,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。后他误投永王李璘幕府,认为可以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写下《永王东巡歌》,其中 “但用东山谢安石,为君谈笑静胡沙”,以谢安自比,表达了自己平定叛乱的信心。但永王兵败后,李白被流放夜郎,在流放途中遇赦,得以返回。
流放途中,李白的心境十分凄凉,《古风・其十九》中 “西上莲花山,迢迢见明星。素手把芙蓉,虚步蹑太清”,通过描绘仙境,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。遇赦后,他心情喜悦,写下《早发白帝城》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整首诗节奏明快,将诗人获赦后轻松愉悦、归心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李白晚年生活困苦,贫病交加。他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,在当涂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。尽管如此,他的心中依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,及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。 《临终歌》“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”,以大鹏自喻,感叹自己虽有远大的抱负,但却力不从心,壮志未酬,充满了悲剧色彩,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。
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多展现出对未来的憧憬和豪情壮志,如《上李邕》中 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”,以大鹏自比,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对自由的追求。
李白为唐玄宗献上《明堂赋》,后又在开元二十三年献上《大猎赋》,并通过卫尉张卿向玉真公主献诗。天宝元年,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,李白被唐玄宗召进宫,供奉翰林,为皇上写诗文娱乐。但因他桀骜不驯的性格,得罪了不少人,如让高力士脱靴,后遭宫中人谗谤,被玄宗疏远,最终在天宝三载被赐金放还。
在供奉翰林期间,李白写下了《清平调》三首,如 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,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杨贵妃的美貌。被赐金放还后,他的心情较为复杂,既有对仕途失意的苦闷,又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在《行路难・其一》中写道 “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,形象地表现出他内心的迷茫与痛苦;同时又发出 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 的呐喊,展现出他对未来的信心和不屈的精神。
离开长安后,李白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活。天宝四载,他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,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天宝十四载,安史之乱爆发,李白与妻子宗氏南奔避难。后他误投永王李璘幕府,认为可以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,写下《永王东巡歌》,其中 “但用东山谢安石,为君谈笑静胡沙”,以谢安自比,表达了自己平定叛乱的信心。但永王兵败后,李白被流放夜郎,在流放途中遇赦,得以返回。
流放途中,李白的心境十分凄凉,《古风・其十九》中 “西上莲花山,迢迢见明星。素手把芙蓉,虚步蹑太清”,通过描绘仙境,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。遇赦后,他心情喜悦,写下《早发白帝城》“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”,整首诗节奏明快,将诗人获赦后轻松愉悦、归心似箭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李白晚年生活困苦,贫病交加。他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,在当涂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。尽管如此,他的心中依然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,及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遗憾。 《临终歌》“大鹏飞兮振八裔,中天摧兮力不济”,以大鹏自喻,感叹自己虽有远大的抱负,但却力不从心,壮志未酬,充满了悲剧色彩,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。

李煜
937年8月15日―978年8月13日
南唐末代君主、诗人
李煜的一生跌宕起伏,不同的人生境遇造就了他风格迥异的诗词作品。早年为避兄长猜忌,他自号 “钟隐”,远离权力争斗,沉醉于诗书雅趣与柔情蜜意之中。这一时期,他的作品多是对闲适生活与真挚爱情的描绘,如《秋莺》以 “残莺何事不知秋,横过幽林尚独游” 借秋莺表达对自由隐逸的向往;与大周后成婚后,写下《谢新恩・樱花落尽阶前月》,细腻笔触勾勒出夫妻间的缱绻深情,尽显清新雅致之风。
961 年,李煜登基成为南唐国主,面对北宋的强大压力,他虽采取卑躬屈膝、多次朝贡等策略试图维持国祚,却因广建佛寺耗费资财、改革失败加剧矛盾,政治上举措失当。这一阶段,他的词作既有抒发闲愁的《采桑子》,也有展现宫廷奢靡生活的《玉楼春・晚妆初了明肌雪》,“晚妆初了明肌雪,春殿嫔娥鱼贯列” 描绘出后宫歌舞升平的华丽场景,词风虽延续前期的绮丽,却也隐约透露出对国运的担忧与不安。
宋开宝八年(975 年),金陵城破,李煜沦为阶下囚,被押解至开封,从一国之君跌落为 “违命侯”。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尝尽屈辱与痛苦,此时的词作满是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。《破阵子・四十年来家国》回顾南唐四十年家国、三千里山河,感慨 “最是仓皇辞庙日,教坊犹奏别离歌,垂泪对宫娥”,道尽亡国的悲怆;《乌夜啼・林花谢了春红》以 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 感叹美好易逝,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 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命运无常的喟叹;绝笔之作《虞美人・春花秋月何时了》中 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更以磅礴的气势将愁绪推向极致,字字泣血,句句含悲,词风苍凉悲壮,境界深沉开阔。
从避世公子到亡国之君,李煜的诗词随人生境遇巨变,前期绮丽婉约,后期悲怆深沉,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成为时代变迁与命运无常的生动写照,也正因如此,他被尊为 “千古词帝”,在词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961 年,李煜登基成为南唐国主,面对北宋的强大压力,他虽采取卑躬屈膝、多次朝贡等策略试图维持国祚,却因广建佛寺耗费资财、改革失败加剧矛盾,政治上举措失当。这一阶段,他的词作既有抒发闲愁的《采桑子》,也有展现宫廷奢靡生活的《玉楼春・晚妆初了明肌雪》,“晚妆初了明肌雪,春殿嫔娥鱼贯列” 描绘出后宫歌舞升平的华丽场景,词风虽延续前期的绮丽,却也隐约透露出对国运的担忧与不安。
宋开宝八年(975 年),金陵城破,李煜沦为阶下囚,被押解至开封,从一国之君跌落为 “违命侯”。巨大的人生落差让他尝尽屈辱与痛苦,此时的词作满是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。《破阵子・四十年来家国》回顾南唐四十年家国、三千里山河,感慨 “最是仓皇辞庙日,教坊犹奏别离歌,垂泪对宫娥”,道尽亡国的悲怆;《乌夜啼・林花谢了春红》以 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 感叹美好易逝,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” 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命运无常的喟叹;绝笔之作《虞美人・春花秋月何时了》中 “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”,更以磅礴的气势将愁绪推向极致,字字泣血,句句含悲,词风苍凉悲壮,境界深沉开阔。
从避世公子到亡国之君,李煜的诗词随人生境遇巨变,前期绮丽婉约,后期悲怆深沉,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成为时代变迁与命运无常的生动写照,也正因如此,他被尊为 “千古词帝”,在词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杜甫
712年-770年
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、诗圣
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,自幼饱读诗书。十九岁起游历四方,彼时他自由奔放,对未来充满憧憬。登上泰山时,以一首《望岳》喊出 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尽显少年壮志与无畏豪情;与李白相遇同游,写下《赠李白》,表达惺惺相惜之情,延续开朗豁达心境。
天宝五年赴长安求仕,却科举失意,陷入长达十年困境。生活贫苦让他目睹百姓疾苦,心境从迷茫转为对现实的反思与同情。《兵车行》控诉唐玄宗穷兵黩武,“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” 满是悲愤;《丽人行》讽刺杨氏兄妹奢靡,展现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无奈。
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历经逃亡、被俘,目睹国破家亡,《春望》中 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 道尽悲怆。投奔肃宗任左拾遗,因营救房琯被贬。回鄜州省家创作《羌村三首》,描绘与家人重逢的悲喜交加;“三吏”“三别” 记录百姓苦难,如《石壕吏》展现老妇被抓壮丁的无奈,尽显同情与忧国情怀。
放弃官职后漂泊西南,在成都草堂度过短暂安宁,《江村》描绘家庭温馨,《春夜喜雨》赞美自然,心境闲适愉悦。严武去世后继续漂泊,在夔州创作《登高》,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 诉说漂泊、病痛与壮志未酬的悲凉,却也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坦然。
杜甫一生坎坷,诗歌风格随境遇变化,从开朗豁达到悲愤同情,再到闲适愉悦,最后归于坦然。其诗作不仅反映个人情感,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。
天宝五年赴长安求仕,却科举失意,陷入长达十年困境。生活贫苦让他目睹百姓疾苦,心境从迷茫转为对现实的反思与同情。《兵车行》控诉唐玄宗穷兵黩武,“边庭流血成海水,武皇开边意未已” 满是悲愤;《丽人行》讽刺杨氏兄妹奢靡,展现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无奈。
安史之乱爆发,杜甫历经逃亡、被俘,目睹国破家亡,《春望》中 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 道尽悲怆。投奔肃宗任左拾遗,因营救房琯被贬。回鄜州省家创作《羌村三首》,描绘与家人重逢的悲喜交加;“三吏”“三别” 记录百姓苦难,如《石壕吏》展现老妇被抓壮丁的无奈,尽显同情与忧国情怀。
放弃官职后漂泊西南,在成都草堂度过短暂安宁,《江村》描绘家庭温馨,《春夜喜雨》赞美自然,心境闲适愉悦。严武去世后继续漂泊,在夔州创作《登高》,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 诉说漂泊、病痛与壮志未酬的悲凉,却也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坦然。
杜甫一生坎坷,诗歌风格随境遇变化,从开朗豁达到悲愤同情,再到闲适愉悦,最后归于坦然。其诗作不仅反映个人情感,更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,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。